/
/
人脸识别或广泛应用于游戏身份验证 业内称隐私风险可控

人脸识别或广泛应用于游戏身份验证 业内称隐私风险可控

 

8月30日,国家新闻出版署下发《关于进一步严格管理切实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下称《通知》),要求所有网络游戏企业仅可在周五、周六、周日和法定节假日每日的20时至21时向未成年人提供1小时服务,其他时间一律不得向未成年人提供网络游戏服务。

业内人士表示,未来包括人脸识别在内的生物识别技术将会更广泛地应用于游戏身份验证,以保护未成年人和游戏内虚拟财产的安全,但潜在的数据隐私风险可控。

研究机构Niko Partners的数据显示,中国有超过1.1亿未成年电子游戏玩家,新规则预计将导致未成年玩家数量下降,并减少他们在游戏上的花费。

游戏企业都在加强用户登录的实名制管理,以严格限制在指定时间以外为未成年用户提供服务。

但仅是账号的实名制还不足以解决问题。因为总是有一些儿童和青少年能够想尽一切办法绕开玩游戏的限制,最常见的方法就是使用家长的身份信息。

多位业内人士向第一财经记者表示,目前来看,除了依靠人脸识别外,似乎没有很好的方法来监测未成年人冒用成人的身份信息。这意味着,未来人脸识别等生物信息验证也将会在游戏的身份认证中变得更加普遍。

腾讯在今年早些时候,就已经成为首家试点人脸识别认证技术的游戏公司。上个月,腾讯正式推出一项名为“零点巡航”的新功能,通过在其游戏中部署人脸识别技术来堵住身份冒用的漏洞。腾讯还呼吁孩子们“收起手机睡觉”。

腾讯表示,已在旗下60款游戏中使用该技术。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6月,平均每天有580万个账号在登录环节触发了人脸识别验证,90%以上拒绝人脸识别或未通过验证的人被阻止登录账号。

这一人脸识别的功能上线后,在互联网平台上引发了关于技术好处和隐私风险的辩论。尽管这一限制手段能够防止青少年沉迷游戏,但有关个人生物信息的数据收集的担忧也在加剧。

针对上述担忧,法律人士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国家最新出台的《个人信息保护法》已经对此指明方向。段和段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刘春泉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如果厂商自己去进行人脸识别,并对数据进行保存,确实会侵犯隐私,但是最新的《个人信息保护法》提到了政府网络身份验证的公共服务平台,未来厂商的需求通过接入这样的公共服务平台,就能解决隐私的担心了。”

上海大邦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游云庭认为,像腾讯这样主流游戏公司的验证服务提供商如果都通过了政府的认证,那么安全性方面应该是可靠的。

“我认为出于防沉迷监管对玩家进行抽查,进行人脸识别验证,这个不会增加泄露隐私的风险。”游云庭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因为玩家在注册的时候本身就验证过人脸,为游戏商提供人脸验证服务的也是通过认可的第三方服务平台,因此只要游戏商自己在系统内不截留信息,就没有隐私泄露的风险。”

也有业内人士提出,除了人脸识别之外,未来是否能够借助算法等其他技术手段,通过识别游戏玩家的行为,来对一些低龄的儿童进行更为精准的防沉迷抽查。对此,第一财经记者从一位熟悉腾讯的业内人士方面了解到,目前在精准识别玩家的行为方面,确实存在技术难点。“但是我们的系统并不是放任之的,也一直在尽力想方设法去识别可疑的行为,在算法怀疑之后,会启动人脸识别技术。”这位业内人士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

这也意味着在加强青少年防沉迷的过程中,企业需要不断加大技术研发的投入。“目前可以通过AI电话回访等方式,来对玩家进行验证和确认,但这同样也会增加企业的投入成本,而且也涉及用户行为追踪等敏感信息。”奥纬咨询董事合伙人张君毅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

游云庭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在各方监管和舆论的共同作用下,情况一定会向着好的方向发展。“比如现在不赚未成年人的钱已经成为主流游戏公司的共识了。”他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

 

这是描述信息

地址:北京市石景山区石景山路23号院16号楼五层        电话:010-68640013、68640027         传真:010-68640013          邮箱:office@ciita.org.cn

版权所有 @1990-2021  中国信息产业商会          京ICP备14010836号          技术支持: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