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黎明
掌握历史主动,意味着历史主体既要立足现实,又要着眼未来,勾画历史发展蓝图,并团结带领广大群众,把历史发展蓝图变为现实。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的特征更加明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能不能富强,一个民族能不能振兴,最重要的就是看这个国家、这个民族能不能顺应时代潮流,掌握历史前进的主动权。”因此,“继续发扬历史主动精神,乘势而上,砥砺前行,走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的赶考之路”成为我们的重要使命和责任。
1、不同历史主体在社会历史中的存在状态、认知水平、作用功能等存在差异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历史是人的活动在时间线上的展开。不同历史条件下,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结果存在显著差异。历史长河中的每一个人都是历史参与者,但只有历史活动的当事者,对历史进程有明显影响的人及其组织,才堪称历史主体。不同历史主体在社会历史中的存在状态、认知水平、作用功能等存在差异;历史主体的结构和规模,创造能力及主观能动性,是决定历史结果的重要原因。积极探究、主动利用历史规律的是自觉历史主体,虽有主体意识但只是被动接受历史规律安排的是自为历史主体;发起和组织历史活动,团结更多力量参与历史活动的是引领型历史主体,在他者的示范影响下参与历史活动的是追随型历史主体。
自觉历史主体主动认识并运用历史规律开展历史活动。历史规律隐藏在历史活动、历史进程之中,历史主体是历史规律的认识者和利用者;认识和利用历史规律,提出充分发挥历史主体主观能动性的现实要求。自觉历史主体以历史为教科书,善于总结历史经验,透过纷繁复杂的历史表象去把握历史规律,不断深化对历史规律的认识,发起和组织历史活动,并建构理论以指导实践。自觉历史主体创设历史蓝图,在历史设想与历史现实的对照反思中把握历史规律,在联通“过去—现在—未来”的思维中把握历史大势,为推动历史进步提供规律遵循。自觉历史主体既以历史活动的声势感染自为历史主体,又示范引导自为历史主体转变成为自觉历史主体,以壮大推动历史发展进步、创造历史奇迹的生力军。
引领型历史主体积极组织发起并团结更多力量开展历史活动。在历史舞台上,不同类型历史主体存在角色、出场方式、活跃程度等方面的差别。引领型历史主体以倡导发起、组织历史活动的方式出场,表现出强烈的责任担当和价值追求;追随型历史主体以后续加入历史活动的方式出场。引领型历史主体以言行示范带动普通群众,影响其他历史主体的行为决策,既通过示范影响历史活动的观望者,将其转变为自己的追随者;又通过示范影响自己的追随者,凝聚和集成历史创造的活力与动力。历史活动是否符合历史规律,是否顺应历史大势,是否体现和反映了最广大普通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引领型主体能否实现从具体活动引领者上升为历史发展引领者的关键。轰轰烈烈的历史活动是在昙花一现后归于沉寂,还是延续、衍生,不断壮大声势,取得新的成果,既是检验历史活动是否顺应历史规律的依据,也是历史活动引领者能否实现向历史发展引领者转变的标志。引领历史活动向引领历史发展的转变,是引领者探究和运用历史规律,形成和强化历史自觉的成果,是自觉引领型历史主体的出场方式。
自觉引领型历史主体是历史主体自我修为和历史选择综合作用的结果,其自觉性是引领性的基础和前提。自觉引领型历史主体重视理论学习,强调学以致用,善于对实践经验进行理论总结和理论提炼,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勇立历史潮头,对历史进程、历史活动有着比普通人更为深刻的认识,表现出较其他历史活动参与者更强的创造活力、动力和能力。通过理论说服、实践感召、目标激励,满足追随者合理的利益诉求,并引导其利益诉求理性增长,是自觉引领型历史主体获取并不懈巩固其引领地位的重要方式。自觉引领型历史主体集历史创造者和历史规律认识者于一体,在创造历史的实践中不断深化对历史规律的认识,运用对规律的认识指导创造历史的实践。
中国共产党是团结带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奇迹的自觉引领型历史主体。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之所以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正是缘于党始终致力于将自己锻造为自觉引领型历史主体,不断激发和汇聚人民群众强大的历史创造动力和活力,深刻改变世界发展格局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趋势。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自觉性和引领性的辩证统一,高度重视理论创新和党性修养,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党探究和运用历史规律的伟大成就,既确证了自觉引领型历史主体的自觉性,也确证了党以言传道、以行示范、以上率下,团结带领人民群众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发展引领性。
2、掌握历史主动,是历史主体应对风险挑战、把握历史发展机遇的必要条件
历史主动反映的是历史主体基于对历史规律的深刻把握,科学预见历史发展趋势、制定实施战略规划、广泛凝聚历史主体力量,从而实现规划目标的主动状态。
历史主体掌握历史主动,应具备大历史观。大历史观是透过历史表象,把握历史规律的重要工具和方法。树立大历史观,就要将考察对象置于纵深历史长河与广阔空间背景中,在揭示历史事实的时空关联中总结历史、观察现实、思考未来,在宽广的历史视野中把握历史潮流、洞察历史真谛、揭示历史规律。置放具体历史事实的时间跨度越长,考察历史事实的背景和舞台越宽阔,越能排除偶然因素对历史事实的影响,也就越能透过历史现象把握历史本质,透过历史事实把握历史必然。静止孤立地看待历史事件,仅仅解剖社会历史的具体现象和问题,不能弄清历史事实的来龙去脉;仅有对一时一地的精细分析,难以把握历史发展趋向,也就无从把握历史主动。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在人类整体发展和世界总体格局变迁的大背景中总结历史经验,从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历史渊源中探寻当今战略选择的启示,以百年奋斗的伟大成就印证了坚持大历史观对把握历史主动的重要作用。
历史主体掌握历史主动,应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理论的科学真理性需要在历史创造中得以验证。选择科学理论,历史主体才能主动适应和应对历史事变;理论演绎出的应然历史与历史主体创造出的实然历史大致吻合,理论的科学真理性才得以验证。近代中国积贫积弱,内忧外患,尽管救国理论与思潮纷至沓来,救国实践此起彼伏,但终未能解决实际问题。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仅掌握了历史主动,也验证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性;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掌握历史主动,为马克思主义的繁荣发展注入了不竭的动力。
历史主体掌握历史主动,当有崇高的价值追求。违背历史规律,与人类社会发展大势相悖的历史活动,在一定条件下虽能名噪一时,但不可能永续传承。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之所以无法逃避最终失败的宿命,就在于其仅代表少部分人的利益,是少数人排挤和压迫绝大数人。只有顺应和符合共利公利而不是特定利益和私利,顺应人类社会发展大势,符合人类整体发展进步的要求,才能掌握历史主动。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将实现共产主义作为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既用理想之光透视风云变幻的时局,识别和判断社会主要矛盾,锁定时代任务和历史使命,锚定中长期奋斗目标;又着眼于化解追求理想道路上的现实制约和障碍,不断总结追求理想、完成时代任务、履行历史使命的实践经验,推动理论创新,用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牢牢把握住了历史发展的主动。
历史主体掌握历史主动,应具备强大的整合能力。历史参与者如不能有效聚合,历史发展就会呈现出一盘散沙的状态,任何内部的碰撞、外部的影响都会改变历史场景,也就无从谈及把握历史主动。历史主体把握历史主动,就是把历史参与者零星分散的力量聚合成为顺应历史规律、符合发展大势的合力。中国共产党作为自觉引领型历史主体,充分掌握历史主动,“领导人民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3、锻造自觉引领型历史主体的重要经验与路径
▲打造学习型政党,不断增强探究和运用历史规律的能力。中国共产党是高度重视学习的政党,始终坚持理论学习、历史学习与实践总结的有机统一。党的理论学习不断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不断深化对党的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并将其转化为党把握历史主动的能力和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能力。党的历史学习坚持大历史观,通史学习拓展视野,专门史学习深化对历史事实的理解,通与专结合、博大与精深同向发力,不断深化对历史规律的理解,提高运用历史规律的能力。党的理论学习和历史学习指导实践经验总结与提炼,以拓展先进模范、先行先试的示范引领功能,不断为理论创新注入新动力,促进学习成果向实践成果的转化,为开辟新的境界奠定基础。
▲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以人民为中心,本质是激发历史发展动力,把握历史发展的主动权。始终致力于推进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的现实具体化,防止和避免以人民为中心兴盛于思想、止步于行动,是党锻造自觉引领型历史主体的重要经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既强化了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意识,也使人民群众深刻理解党以人民为中心的战略安排、政策设计,进而形成坚持人民至上价值追求的实践机制。回应人民群众关切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等诉求,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化解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现实制约,成为党把握历史主动的抓手。
▲深入推进自我革命,不断激发自觉引领型主体的青春活力。党的建设不断强化党员本领,增强其探究和运用历史规律的能力,提高其防微杜渐的免疫力,形成自觉引领型历史主体永葆青春活力的保健机制;党的自我革命祛疾除疴,强健党的肌体,激发和释放党员干部自我锻造、自我淬炼、自我提升的动力,形成自觉引领型历史主体永葆青春活力的抗衰机制。引领历史发展是神圣而艰巨的使命,没有不竭的青春活力,自觉引领型主体就难以永续肩负引领历史发展、掌握历史主动的使命。持续深入推进自我革命,防微杜渐、祛疾除疴,方能克服路径依赖,永葆引领历史发展的青春活力。
来源:《人民论坛》杂志
作者 :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导杜黎明;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崔增辉对本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