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7日,在中国共产党北京市第十三次代表大会上,北京市委书记蔡奇同志在党代会报告中指出,今后五年,北京要巩固完善高精尖产业格局。瞄准高端、智能、绿色方向,积极发展先进制造业,擦亮“北京智造”品牌。“一头抓能给行业下定义、定标准的头部企业,一头抓大量崭露头角、有活力的中小微科技型企业,培育更多独角兽、‘专精特新’企业和智能制造标杆工厂。”蔡奇表示。
中小企业力量:贡献全市超三成税收
高校密布、人才云集的北京,向来就是我国科研的开拓者和领跑者。至今,人们仍津津乐道这个故事:1980年,我国第一家民营科技企业就诞生在北京海淀。42年后,科研、创新已经写入了这座城市的基因。
“我市中小企业的特点是主体数量多,科技含量高,市场活力强,韧性和成长性好。”北京市经信局相关处室负责人表示,截至2021年底,北京市共有在营中小微企业169.4万家,比2020年底增加12万家。全市规模以上中小微企业实现营业收入71445.4亿元,同比增长9.3%;实现利润总额5325.2亿元,同比增长48.4%。
中小企业不仅有数量,更有力量。统计数据显示,中小企业贡献了北京全市30%以上的税收、40%以上的营收、50%以上的技术发明专利、60%以上的就业岗位,已成为北京技术和产业创新、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是首都“五子”联动战略布局的重要支撑。
这其中,有不少虽然规模不大,但成长为高精尖的“专精特新”企业。“专精特新”企业,指的是具有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等发展特征的中小企业。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基础上,国家和地方各级职能部门也正在大力培育一批主营业务突出、竞争力强、成长性好的“专精特新”小巨人,引导其成长为行业单项冠军。
在技术挑战和市场考验面前,冠军并不好做。珞石科技是一家专注于柔性协作机器人、轻型工业机器人及智能制造技术研发的企业。“我们从一个仅有127平米的民宅作为办公室,开始推导第一个机器人动力学公式,写起机器人控制系统的第一行代码,调试第一个bug(漏洞)。”公司创始人兼CEO庹华告诉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自己所处的行业曾经不被外界看好,觉得国内相关产业基础薄弱,链条太长,甚至有应聘者会因此而选择拒掉录用通知。
创业七年,珞石一步步实现了从算法、柔性力控等底层技术突破,到机器人控制系统,再到高度集成的模块化关节等核心部件的自主研发。“产品上也从一无所有,实现了工业机器人到工业及柔性协作机器人两条产品线并跑,形成了完整的产品矩阵。”庹华说道。
在先后被评为“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之后,今年3月,珞石科技入选了2021年度第二批北京市“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
补短板、填空白,“专精特新”企业突破4000家
“‘专精特新’企业长期深耕细分市场,创新实力强、市场占有率高、掌握核心技术,处于产业链供应链的关键环节,是中小企业的‘硬核’部分。”上述经信局相关处室负责人介绍,目前北京已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4126家、市级“小巨人”1141家、国家级“小巨人”257家。
据了解,北京“专精特新”企业整体表现出“高精尖、高研发、高成长”特点。超三成营业收入复合增长率高于20%,超四成核心技术产品填补国际或国内空白,超五成核心产品属于关键领域补短板,超六成研发费用占比在5%以上,近七成企业与产业链龙头企业形成配套,近八成属于高新技术企业,近九成公司的研发人员占比10%以上。
中国电子商会专精特新企业服务中心执行主任狄前防接受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2011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十二五”中小企业成长规划》提出“将‘专精特新’发展方向作为中小企业转型升级、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到今年“专精特新企业”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并且工信部正式出台了《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管理暂行办法》,这不仅是增强我国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举措,也是对下一步如何培育专精特新企业提出了明确的任务和要求。作为国际科创中心,北京市凭借在高端制造业、工业软件等领域的优势,已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57家,约占全国的5.4%,位居全国前十。
狄前防称,专精特新企业的灵魂是创新,而创新也正是北京这座具备国际创新优势城市的灵魂所在。目前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平均研发强度达到7%以上,远远高于我国规上工业企业研发强度的1.41%,由此可见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研发强度是非常高的。这些企业坚持技术创新,打破国外技术垄断,不断“固链、补链、强链”,在助力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做实做强做优,提升我国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而在北京市层面,针对“专精特新”企业的各类扶持措施也在日益增多。除了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量身打造涵盖技术创新、转型升级、产业链配套、品牌建设、市场开拓、上市服务、融资需求等一揽子专属政策,北京还与北交所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发挥北交所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主阵地作用,开展“专精特新”企业上市、晋层、挂牌和储备“四大工程”,为北交所贡献了超过1/8的上市企业。
截至目前,在库“专精特新”企业300多家,开展专项培训1000人次,实地走访对接超100家次。
来源:新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