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举
正确看待经济形势,必须坚持科学的辩证法。时时只看到困难、挑战、矛盾、风险、问题,自然会困顿于“山重水复疑无路”,处处看到机遇、优势、条件、能力、信心,就会泰然见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综合分析我国总量和结构、宏观和微观、实体和虚拟、国内和国际、当前和长远、横向和纵向、态势和趋势、单项和组合指标,2022年中国保持经济社会大局稳定,2023年经济运行有望总体回升。中国经济发展基本面良好,发展前景光明。
信心来自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2022年初以来,中国经济发展遇到国内外多重超预期因素叠加冲击,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应出尽出实施一揽子政策,经济大省勇挑大梁,稳住了经济大盘。中国经济表现出了一贯的韧性强、潜力大和活力足的特征,特别是经济运行中的新亮点不断涌现,为市场注入信心,为持续健康发展带来底气。比如,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数据、技术等要素潜能不断释放,新建5G基站数量比2021年末增长60%以上。又比如,经济双循环打通新通道,西部陆海新通道班列全年开行8800列,同比增长44%。还比如,新能源助力绿色低碳经济,新能源汽车产量同比增长1倍多,白鹤滩水电站等一批重大工程全面投产。数字经济“新蓝海”和绿色低碳发展,使得中国经济的“蓝”“绿”底色愈发明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23年财政政策加力提效,加大对地方的转移支付力度,货币政策力度不小于上年,加快实施“十四五”规划重大工程,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更大力度推动外贸稳规模优结构,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加大现代服务业领域开放力度……存量政策和增量政策叠加同向发力,这些重大利好将积极促进中国经济恢复发展。
“唱衰”中国经济的相关言论不攻自破。个别境外媒体、机构甚至一些国际政客,刻意“唱衰”中国经济发展已属常态化。但实际上,这些言论以偏概全,存在明显谬误。“中国之治”与“西方之乱”形成鲜明对比。与一些主要经济体陷入技术性衰退、创下通胀历史最高水平、失业率高企相比,中国则实现了增长、物价、就业的优化组合,创新取得重大进展、生态环境改善、改革开放深化、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同时政府负债率显著低于其他主要经济体,一些领域重大风险有所收敛,人民币汇率保持总体稳定。我们延续行之有效的调控思路和政策举措,可以说对内既没有透支自身未来,对外也为世界经济增长作出了重要贡献。
机遇、优势、能力和条件强力支撑发展信心。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2023年经济工作千头万绪,要从改善预期、提振信心入手,纲举目张做好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着重强调指出了中国经济发展的信心所在。比如,在2018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中国经济发展面临“五方面战略机遇”,即加快转变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提升科技能力、深化改革开放、加快绿色发展、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变革。尽管国际形势严峻复杂,但这五个方面都将带来新机遇。2019年6月在接受俄罗斯主流媒体采访时强调指出,中国经济平稳健康可持续发展具备四个方面支撑,即资源潜力、内生动力、发展活力、调控能力。在2022年3月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中国发展具有“五个战略性有利条件”的重大论断,即我们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有持续快速发展积累的坚实基础、有长期稳定的社会环境、有自信自强的精神力量。2022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又强调指出中国经济发展有“四方面优势”,即市场经济体制优势、超大规模市场需求优势、产业供给优势、广大劳动者和企业家等人力优势。这些机遇、优势、条件、能力是我们保持战略定力、赢得未来的关键所在。我们完全有信心有底气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完全有信心有底气推动中国经济行稳致远。
(作者 系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中心副主任)